監督先生、副監督先生、各位榮譽博士、各位嘉賓、各位同事和同學:
今年是科大創校20周年,我們共同慶祝科大在過去20年取得的成就。今年是屬於科技的一年、亦是屬於喬布斯的一年。
20年前,相信不少香港人談及科技時,都可能覺得科技與日常生活或經濟發展並沒有太緊密的關係。時至今日,科技已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和各行各業的發展。科技成為經濟增長的動力,為我們帶來了舒適、便利的現代生活。科大對自己的使命最瞭如指掌:我們重視科技,更重視其創新能力。蘋果電腦的例子說明,要有競爭力,就必須激發創意。又正如蘋果電腦,科大特別強調商業管理、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的融合,我們深明發展科技必須要有周詳的商業計劃及關顧人的需要;這樣,科技方可充分發揮對人類生活與經濟的影響力。
上月,世界銀行出版了《The Road to Academic Excellence》專書,特別以九個國家的11所大學,包括以香港科技大學作為對象,探討建立卓越的研究型大學所要面對的挑戰與各種不同的情況; 該書刊更以整個篇章探討香港科大的成功個案。10月中旬,《紐約時報》亦以《A Recipe for Excellence》為題,撰文報導科大的發展歷程。文章引述100多年前哈佛大學校長預測,一所研究型大學要經過200年才可開花結果;科大卻以不足校長講辭陳繁昌教授20年的時間,發展為一所卓越的研究型大學。科大的成就已成為世界各地大學參考的模式,可歸功於多個因素,讓我在此提出其中兩項。第一,是延攬優秀的教研人才,他們以超卓的學術成就實踐我們共同的理想;這種奇妙的互動關係實在難能可貴。第二,是科大重視獨特和創意─我們不只效法最佳的榜樣,更要創造更 佳的楷模。但關鍵問題是:我們如何孕育創意?
孕育創意文化並不是單靠口號,還需要用心規劃,而且要由培育學生開始。現在,我們不但讓本科生有更多時間選讀主修及副修科目,更讓他們接受廣博的教育、積極參與研究,參加話劇、歌劇、音樂會等演出,以培養多方面的才藝。我們深信有創意的人才,興趣廣泛、求知若渴,希望通曉天下事,不論是化學、歷史、文學、建築、書法還是社會學,都有所涉獵。因為誰也不能預料這些意念會何時互相融合、激發新意。
一所大學能成為偉大的大學,關鍵取決於人才。我們認為培養人才的最佳方法,是增強教學與研究、和學科的互動,以至加強大學與社群之間互相依存的關係,讓大學取諸社會、用諸社會。我們相信,只要團結一心、目標一致,我們將可振翅高飛。凝聚眾人的力量,將能發揮更高效益─這就是「同一科大」的真諦。
我較早前往歐洲十天,緊密的行程包括探訪四個國家共十間大學。我們到訪的每個國家和大學都校長陳繁昌教授的講辭7十分重視中國,他們認為中國發展前景亮麗,甚至將中國視為拯救歐洲脫離經濟危機的力量。香港鄰近內地,當內地科技迅速發展,我們有時甚至忽略自己也可參與創建中國的未來。事實上,香港於中國最近期的五年計劃內亦佔一席位。在科大,我們期望與內地的合作夥伴一同爭取最前線的有利位置,共同努力。
與此同時,科大堅守國際研究型大學的定位,我們的的校園薈萃多元文化的特色。我可以自豪地說,從教授和學生群體比例的數字來看,科大是本港最國際化的大學。歐洲本土正大力推動大學國際化,歐盟的大學正實行三加二的制度,包括三年以母語作為教學語言的本科課程,及兩年以英語進行的碩士課程,並稱之為「博洛尼亞進程」。在芸芸亞洲大學之中,科大已成為迅速冒起的藍本,我們探訪的每間歐洲頂尖大學都熱切地希望與科大建立夥伴關係。
大學要高瞻遠矚,大學教育的根本是裝備學生迎接未來,而不是狹隘的職業培訓。作為一所科技大學,我們不僅活在當下,更應目光遠大,為開創更美好的未來而努力。到了2047年,香港回歸祖國50年時,香港將會演變成為一個怎麼樣的社會?我們與內地、與全球的關係又會如何?科大畢業生在新的世代將扮演甚麼角色?我們以開拓未來為己任;為了迎接未來,這一連串的問題值得我們深思反省。今天獲頒授榮譽學位的四位傑出人士,其中兩位大力推動法治─維持社會穩定的基石,另外兩位科學家則是帶領世界邁向未來的創意大師,四人同樣值得我們敬佩。穩定和創意,同是經濟持續蓬勃發展的必要條件。
假如喬布斯今天尚在世,我很希望能頒授第五個榮譽博士學位給他,因為喬布斯向全世界彰顯創新意念的重要性,以創新高奏凱歌,以科技改善人類的生活─這正是科大的使命。
謝謝。
|